2009年9月29日 星期二

看美國前總統卡特夫婦烹飪自娛

He Said,楊本禮

這回到美國住在小女智媛家,因為她對美國的「美食頻道 」(Food Chennel)
有興趣,只要一有空,就打開電視收看。這個節目整天都在播,由不同的主持人
輪番上陣,介紹不同主題的菜肴,內容豐富,所以我們也跟著看。
有一天上午,我在收看這個節目時,忽然看到美國前總統卡特和夫人蘿莎琳,
居然出現在節目裡,他們是受主持人的邀約,一起上電視做菜。只見卡特夫婦倆
都穿起圍裙,跟著主持人一起切菜烹調做披薩。他們倆都是一付做學生上課的樣
子。
等到披薩烤好之後,卡特夫婦就和主持人一同坐下品嚐他們自己的「精心傑作」
並和主持人交換意見與心得。這是個現場節目,卡特夫婦的平易近人和怡然自得
的神態都真實呈現在廣大電視觀眾的面前。
卡特自卸任後,除了專心從事公益活動外,偶而也會應國際組織的邀請,到一
些新興國家去觀察民主投票的過程與結果,然後提出觀察所得的報告。除此之外,
他絕口不談時政,嚴守一個卸任總統應有的分際。
又如美國卸任總統老布希,他退休後,偶而只有看到他出現在總統杯國際高爾
夫球比賽的場合,坐在草地上,和其它球迷們一同觀賞球員精彩的比賽,倒從來
沒聽過他有對小布希總統指指點點造成的「話題新聞」。卸任總統嚴守分際,才是
美國民主制度成熟的可貴之處。
反觀我們的兩位卸任元首,一個是三不五時地對時政說三道四,一 個又是以待
罪之身,仍不忘操弄政治。我們的民主政治要到什麼時候才能成熟?只怕還是遙不
可及的。

2009年9月28日 星期一

異域的牡丹

She Said, 周嘉川

今年六月初,在多倫多一個春季晴和的早晨,正在後院整理花園的女兒智婷,興奮地跑進屋來說:「 媽,有株牡丹花開了!」
我趕緊跑去看,可不是嗎,她院子裡牡丹樹有四五棵,結花苞的只有兩棵,開出第一朵花的是一棵只長了五個花苞的玫瑰紅牡丹。
只見那花朵已經盛開,有手掌般大,花瓣繁複捲曲,不知有多少裙摺,花色由淺粉到深紅在整朵花中搖曳,我不禁驚呼一聲,啊!多麼艷麗的花呀! 像個身穿艷紅長衣的美女,在輕風中的草原上旋舞。
從來我只在畫家的筆下看過牡丹,見過最多的是寫意暈染的牡丹花容,只知牡丹象徵富貴,就如本禮一聽到家中牡丹花開了,立刻回應說:「花開富貴!」 一般。牡丹花的模樣,對我並不真切,總覺得她只是畫中花前中影而已。
另一棵粉紅色的牡丹樹,長了幾十個花苞,卻開得比較晚,總晚了十天左右,今年多倫多春天的腳步遲緩,六月裡還感覺春寒料峭,讓牡丹有足夠的時間孕育成長,智婷說,她搬來五年還是第一次看到院中的牡丹開花。
這株粉紅牡丹,一夜之間就開出了十來朵,淡淡的花色,更顯高貴幽雅。牡丹花大枝柔,十多朵花正待盛開之際,早已把一片枝子壓得向地面低低垂下,我們只得把這十多朵花趕在大雨之前剪下,插在水晶對中立在客廳的大窗前,有如擺放了一張天然畫作,此時花香四溢,帶來滿室芬芳,牡丹花香竟也是這般清雅。
走在社區街上,才發覺多倫多沙灘社區裡,許多人家前院裡也都種有牡丹,在晴和的春季,紛紛盛開綻放,淺粉深紅還有淨白,在這異域搖曳生姿,其它春花因此黯然失色。
想不到我竟能在這異國親炙夢中牡丹的芳容,像畫中的牡丹突然鮮活起來,古人用「 國色天香」來形容牡丹,真是最貼切的讚語!

2009年9月24日 星期四

行人路權至上

He Said 楊本禮

這次和嘉川到美,加兩地探親旅遊,讓我這位要用拐杖行走的老鳥親身體驗到,"行人的路權"
真是駕車人尊重行人尊嚴下的產物。 駕車人若不尊重"行人的路權",就等於說駕車人仍然保留了
"叢林法則"的野蠻思維。
讓我感受最深的是,美國加州小城,多數紅綠燈不多,行人過馬路都是走斑馬線。任何駕車人
只要看到行人準備穿越,一定會停下來讓行人先行,等到行人安全走過馬路之後,駕車人才開車繼續
前行。
我注意到這些斑馬線的中間都立著一個小小的石牌,上面寫著:州法規定,駕車人要禮讓行人
(By State Law,Drivers Yield Walkers),簡單的幾個字,樹立了莫大的法律權威。讓我體認到
法律權威的樹立,不在於威嚇,而在於徹底的執法精神。
日前美國總統歐巴馬在聯大發表演說時說得好:世界應該團結在一起,以展現國際法不是虛幻
的承諾。他知道,美國必須落實執法精神,如果國際社會也能和美國一樣貫澈執法精神,那麼國際
社會就不會讓叢林法則橫行了!
在舊金山的城市大街上,行人過馬路當然是依照紅綠燈的指示,當行人綠燈剛結束時,它總留
有大約五秒鐘的緩衝時間,讓一些步行遲緩的人,可以安全踏上行人道,交通號誌這才轉成紅燈。不
要小看這五秒鐘的時間,它正是為遵重行人路權,深思熟慮下的產物。
現在回頭來看台灣社會,行人有真正享受過他們應有的路權嗎? 交通號誌有設身處地為行人著
想嗎? 駕車人老是橫衝直撞,什麼時候有尊重過行人的路權? 當然我們也要問,行人是不是也都有
遵守交通規則,不亂穿越馬路? 如果這些問題的答案都是否定的話,那麼台灣要想成為一個尊重
行人路權的人權社會,只怕還有好長的一段路要走呢!

2009年9月20日 星期日

寬容,它是貪婪的溫床。

He Said,She Said

今年六七月間,我們前往加拿大多倫多市長女智婷家住了兩個月,無巧不巧碰上了多市清潔工人大罷工,
讓我們對"寬容是貪婪的溫床"這句話有更深刻的認識。寬容本來是一種美德,卻想不到過度的寬容,竟會造成罪惡。

話說今年六月廿六日,多市的兩個清潔工人工會 ,因為市府準備取消長久以來工人每年有一個月病假支薪的
規定,決定展開無限期清潔工人大罷工,罷工何時結束,則要看雙方何時可達成協議。多市市民自此面臨1976年
六月以來,又一次沒有人收垃圾的噩夢。

清潔工人原本可享受一年有三十天不工作也可支薪的待遇,而且這份病假薪還可存在會員的私人帳戶中,
等到退休時連本帶利一次領取。在經濟不景氣的年代,已有其它工會被雇主取消了這項陋規,只是清潔工會勢力
龐大,送到嘴邊的肥肉,那能讓它飛了;但是市政府認為病假支薪,情理法上都說不通,雙方互不退讓,罷工也
就這樣一天天耗下去。

讓我們好奇的是,在罷工期間,多倫多市長米勒並沒有積極處理,安大略省的州長也表示不介入,新聞媒體多
淡化處理,市民雖頗有煩言,也還都能以寬容心對待。

罷工頭一星期垃圾沒人收,市民只好讓垃圾堆在家中,又怕附近的野生動物四出翻倒廚餘覓食,還得垃圾桶加
上繩圈。兩星期之後,多市政府怕垃圾遍地有損市容,才決定開放幾個空地作臨時垃圾堆積場,讓市民自己去倒。
心想好在加拿大土地遼闊,而且今年多市是個像春寒料峭的冷夏,才沒有對市民健康造成傷害。看著女兒每星期
都要自己開車把一袋袋垃圾送到一次比一次遠的臨時垃圾場去,也實在心疼。

一位來多市觀光的美國遊客,回到舊金山後,在部落格上發表評論,形容當時的多市是個"垃圾之城",讓加拿大
人臉上無光,事實上當時的許多大型活動也被迫取消,除了市民生活上的不便之外,罷工也造成了加拿大觀光業
的重大損失。

就這樣罷工持續了一個多月才結束,最後工會所提的條件,市府全部接受,唯一的讓步是今後新進人員,
將不能再享受病假支薪的好處,原有員工則不受影響。算是工會代表犧牲新一代員工的利益,讓市府有顏面下台,
只是米勒市長的聲望因此大跌,而加國人民把寬容曲解,以致讓政客們變成鄉愿,更讓工會予取予求,這不是讓
市民飽嚐罷工之苦的罪惡嗎!

現在回頭看台灣的社會,不也是到處充滿了寬容的罪惡嗎? 否則怎麼還會有人想以寬容的態度要求為陳水扁
一家人除罪呢!